汉字的早期形态之一-金文

文章主题:文学常识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2-10 20:23:40

金文,是继甲骨文之后出现的汉字书体。殷代后期,随着制铜技术的高度发展,出现了刻在金属上的铭文,甲骨文的使用急剧衰退,铭文逐渐流行起来。因古人把“铜”称为“金”,所以这种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而这类青铜器又以钟鼎为多,所以又被称为钟鼎文。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朝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西周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800多年。

金文

现在所见的最早有铭文的青铜器,为商代中期以后的物品。铭文都很简单,文字书体近似于甲骨文,而且字数不多,一般二三个字,整个商代晚期铭文字数也不超过50字。

在金文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周的青铜器铭文。西周金文,现能见到者,总数约有2000件。前后时期有着继承和发展,大致字体匀称、舒展、方整圆润、结构紧密、平正、稳定,且字数越来越多,有的竟达四五百字。如代表作《毛公鼎》载文500字,为现存字数最多的西周遗物。

东周时期的金文,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两个时期。春秋时期的金文在初期接受西周后期的书风,没有多大变化,但已逐渐显示出地方的特色,开始各国分化。特别是南方的吴、越、楚诸国,铭文字体有的故作波折,有的把字形装饰成鸟虫一样的花纹,即后人所称的蝌蚪文、鸟虫书。

战国时代的金文,已起明显的分化,这是由于王室的衰微,列国势力的强大。铜器的制作,移于诸侯及其巨族。证据为不用王室年号,而改用列国纪年。

金文一般先在陶土做的模子上书写并刻上铭文。然后将陶土用火烧硬,制成陶范,再把熔化的青铜浇到陶范里,待冷却后拿掉陶范,青铜器就铸成了。然后对青铜器上的铭文进行加工修磨,达到完美无缺的程度。战国时期的金文,有些是直接刻在器皿上的。铸刻的字凹下去的叫“阴文”,又称“款”,凸起来的叫“阳文”,又称“识”,合称“款识”。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