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已消逝的煤糕景观

文章主题:文学常识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6-14 20:49:28

山西省城太原历史上曾盛行以煤糕作燃料的生活习俗。太原为煤炭资源丰厚之区,东西两山盛产煤炭。然而太原人身处其地仍舍不得滥烧煤炭,发明了煤糕这种节省的做法,是太原人节俭风俗的典型表现之一。

煤糕,以煤粉与东山黄土(俗称烧土)按一定比例掺和加水后搅拌成泥堆,在平整的场地上放入约一尺长二寸厚的长方形铁皮模具中压实抹平,晾晒干燥后即成煤糕,储存以备使用。使用时将煤糕砸成小块填入炉膛,具有价廉、耐烧、火力旺的特点。

清末民初时太原煤糕作坊兴起,煤糕作坊设备简陋,投资不大,多为独资经营,雇工三五人;又因技术含量低下,故作坊中只是分工有别,并无师徒之承。煤糕作坊至民国20年(1931)前后达到鼎盛,其后煤球兴起,煤糕业日趋萧条,至新中国成立后便告绝迹。但是,太原市民以煤糕作燃料做饭取暖的传统习俗并未由此消除,家庭自制煤糕的风习迅速取代了作坊生产习俗。

20世纪80年代前,太原境内家家户户几乎都有过自制煤糕的历史,太原人俗称为“打煤糕”。每到夏末秋初,人们纷纷购买一平车甚至一卡车煤粉和烧土,利用国庆节和其他假日全家动手打煤糕。女婿登门为丈人家打煤糕一度成为风尚,成为联络家族感情、促进家庭和睦的有效途径。届时,院里院外,楼前楼后,甚至街巷路旁,都可见到成片成堆的煤糕,形成一道太原市独特的景观,被人们称为太原的“都市风情”。

打煤糕习俗伴生了卖烧土的习俗。根据太原老百姓的经验,东郊道场沟和今天新源里一带的黄土质地特殊,烧炼后有黏结作用,制成的煤糕具有火力耐久而不塌炉膛的功效,因而长期受到勤劳、俭朴的太原人的青睐。于是,挖烧土、卖烧土成了众多外来农民的热门行业,起先是从车行内租用独轮手推车,而后发展至人力平车、畜力平车和三轮平车,从东城外运黄土进城叫卖。自开春到初冬,太原市人街小巷“烧~土”吆喝之声不绝于耳,是太原市特有的市声。

从烧土场到市内的道路曲折,有些路段坡度较大,驴子拉平车时需要人力驾辕帮衬,三轮平车为了上坡省力而将车链交叉安装向后倒蹬着爬坡,这些在太原人眼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在外地人眼中则甚感诧异,认为是太原怪事,20世纪70年代中,有好事者编就几句俗谣日:“太原城,真日怪,人拉车,驴在外;三轮车,倒着踹,拉着黄土当煤卖。”

现今太原城市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日益改善,型煤和煤气普及,打煤糕、卖烧土风习已远逝而去。但是,中年以上的太原居民只要回忆起往日拉烧土、打煤糕的经历,内心大都会涌起一阵久违了的暖流,许多人会回味与留恋那段虽清苦却充满快乐的日子。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