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越俎代庖”谈人的社会角色定位(2)

文章主题:文学常识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5-24 20:50:47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角色其实是自己或别人对自己的一个定性的评价。自己对自己的定性评价就是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人,并努力按自己认为的角色主动做事。晋代的周处认为自己是英雄,所以上山杀老虎,下河屠蛟龙;可别人不认为他是什么英雄,而是和老虎、蛟龙一样可恶的东西。

更多的时候,角色是社会的评价,是社会或群体赋予的。许多角色不是你说是就是的。和身份、地位有关的角色,是社会或群体赋予的。例如县长、科长、骨干教师、学生、劳动模范等等,就是社会赋予的,甚至是需要一些程序才能取得的。而慈善家、好人、坏人等等和特有的身份、地位无关的角色,也是要多数人公认的,也不是自己说是就是的,如果谁称自己是“好人”,别人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来回答:“自称盗贼的无须防,得其反倒是好人;自称正人君子的必须防,得其反则是盗贼。”你受得了吗?

有的角色不是你说不是就不是的。“文革”中被专政,“只准老老实实,不准乱说乱动”的九种人,即叛徒、特务、死不改悔的走资派、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右派和现行反革命的帽子,就是按照1968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关于对敌斗争中应注意掌握政策的通知》第二条给戴上的,绝对不是他们自己承认的。他们中的许多人从内心里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这九种角色中任何一个角色的,尤其是一些在冤假错案中被戴上帽子的人,他们到处申诉,希望摘掉这顶帽子。但这不是你自己说不是就不是的,你想摘就摘的,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戴上就摘不掉了。既然社会或群体已经赋予你这么个角色,给你戴上了这顶帽子,别人就要按这个角色的社会标准来要求你,例如,接受批斗、接受监督,随叫随到,农村的要出“义务工”,也就是不给记工分的劳动。你也只能按这个角色来行动:只能老老实实,不准乱说乱动,否则,“只有死路一条!”就会被“砸烂狗头”。对此,心理学家做了一个著名的“模拟监狱实验”来研究“帽子”对人行为的影响:

“模拟监狱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津巴多设计的,实验地点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地下室中,参加者是男性志愿者。他们中的一半随机指派为“看守”,另一半指派为“犯人”,所有的参加者包括实验者,仅花了一天的时间就完全进入了角色。本来不是看守的“看守”们有了这顶帽子,真以为自己是看守了,开始变得十分粗鲁,充满敌意,他们还想出多种对付犯人的酷刑和体罚方法来折磨“犯人”。本来不是犯人的“犯人”们有了这顶帽子,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了犯人了,产生了自卑,并以各种方式表现出自卑。大多数人不再能够清楚地区分是角色扮演还是真正的自我,很有点庄周不知道蝴蝶是自己,还是自己是蝴蝶的“庄周梦蝶”的味道。实验原先设计要进行两周,但它不得不提前停止。

“模拟监狱实验”证明,角色在很多时候不是自己认定的,而是社会或群体赋予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文革”中,一些原本“不三不四”的人被贴上“革命造反派”“左派”的标签后,就成了“人五人六”的恶魔的原因。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