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越俎代庖”谈人的社会角色定位

文章主题:文学常识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5-24 20:50:47

汉文帝时,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有一次上朝,汉文帝问周勃:“全国一年判决的诉讼案有多少?”周勃红着脸回答:“不知道。”汉文帝又问:“全国一年的钱粮收入有多少?”周勃更回答不出来,急得汗流浃背,惭愧得恨无地洞可以钻进去。见周勃答不上来,汉文帝又问陈平:陈平说:“这些事情有各自的主管人。”汉文帝问:“主管人是谁?”陈平说:“如果您问诉讼案,要问廷尉,如果问钱粮,要问治粟内史。”汉文帝说:“如果各自都有主管人,那你管的是什么事呢?”陈平说:“我是丞相,丞相的职责是上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对下抚育万物适时生长,对外镇抚四夷诸侯,对内亲附百姓,使公卿大夫都能胜任自己的职责。”汉文帝称赞他说得好,退朝后,周勃埋怨陈平平时为什么不教他这些道理。陈平笑着对这位一起帮助刘邦打下江山的老战友说:“你是右丞相,难道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吗?如果皇上问你长安有几个盗贼,你也想勉强对答吗?”

汉文帝之所以赞扬陈平,是赞扬他有强烈的角色意识,从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职责,知道哪些是自己应该管的,哪些是自己不应该管的。

角色一词原来是戏剧界的术语,就是演员所扮演的戏剧中的人物。20世纪20年代开始,大约是受了莎士比亚说的“世界是个大舞台,而我们都是演员”的启发,心理学家把角色一词引入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从而使“角色”成为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并逐渐成为人们熟知的一个词汇,说白了,“角色”就是别人或自己给我们戴的“帽子”。

成语“越俎代庖”就是角色的错位,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它出自一个历史故事:尧原来准备把位子交给许由。他对许由说:“和你相比,你是日月,我只是烛火,日月出来之后还不熄灭烛火,不是太没有意义了吗?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您来治理。”许由说:“您治理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怎么能代替你呢?厨师(庖)就是不做祭祀用的饭菜(俎是古代祭祀时盛牛羊祭品的器具),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来代替他下厨房做菜。”

古人很强调角色意识,孔子强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有“君”“臣”“父”“子”这四顶帽子,意思是说做皇帝的要有皇帝的样子,做臣子的要有臣子的样子,当爹的要有当爹的样子,当儿子的要有当儿子的样子,片j现在的话说,其实就是说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要有角色意识,按照角色的社会标准去做事。

我们通常说的“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摆正自己的位置”“屁股指挥脑袋”就是说要有角色意识,按角色的社会标准接人待物,处理事情。即使是带有贬义的“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也含有必须根据角色做事的意思。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