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故事看我们怎样才能自强

文章主题:文学常识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5-03 19:11:22

战国时期,有个叫白圭的人,这个人是个水利专家,又是个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治水不怎样,办法主要是筑堤塞穴,尽管他自称本事比大禹还大,但筑堤塞穴的结果是水又流到别处,淹了别的国家,所以孟子斥责他是“以邻国为壑”。但理财做生意却是“高!实在是高!”《汉书》称他“天下言治生者祖”,也就说是经营贸易发展工商的理论鼻祖。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则说“治生之祖”白圭为高人。

白圭提出了著名的“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商理念,还提出经商要“智、勇、仁、强”的四字方针。其实,推而广之,“智、勇、仁、强”也是我们自立的四字方针,其中,智、勇、仁是自强的基础。要自强,就要努力在智、勇、仁上下工夫。

“智”就是有真本事,真知识。

真本事从哪里来?一个是学习,一个是实践。对此,《札记•学记》说:“虽有嘉肴,弗食不如其旨也”。“嘉肴”是美味食物,旨是昧美,意思是虽然有好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这就是毛泽东主席在《实践论》中强调的“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礼记•学记》还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意思是虽然有好的理论,不学就不知道它有什么用处,好在什么地方。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识是自己建构的,是人们通过“自身”和“周围世界”相互作用而建构的。我们学习,就是为了完善“自身”,我们实践,就是要和“周围世界”相互作用。自强的目的就是要使“自身”更完善,让“周围世界”更大,让自己有真本事,真知识,争取做到在尽可能大的人生舞台作出最精彩的人生演出!

“勇”就是不依赖别人,勇敢地面对困难。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所谓依赖,就是由于没有自己的主见,害怕承担责任而事事依靠别人。依赖心理的主要表现是:缺乏信心,没有主见,自己不相信自己,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什么都离不开别人;处事优柔寡断,遇事总希望父母或师长为自己作决定,自己不敢“拍板”;学生在做作业时,如果后面有答案,做完总要对一下答案才放心;生活能力弱,甚至一些简单的技能也不能掌握。

依赖心理过于严重会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有依赖型人格障碍的人对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很吃力,内心缺乏安全感,时常感到恐惧、焦虑、担心,时间一长或稍遇挫折,易出现焦虑症、恐惧症等情绪障碍或身心疾患。

民间流传着一个吃大饼子的故事:一对夫妇晚年得子,儿子成了他们的掌上明珠,娇生惯养的儿子长大后,什么事都不会做,甚至连基本生活都难自理。一天,父母必须要出趟远门,但怕儿子一个人在家饿死,就想了一个自认为万无一失的办法:烙了一张硕大的饼子套在了儿子的脖子上,并告诉他如果饿了就咬上一口。儿子觉得这个办法不错,这下自己一个人在家就饿不着了。过了一段时间,父母出远门回来了,却发现儿子已经饿死了。原来,儿子的自立能力太差了,他只知道吃脖子前面的饼,而对于脖子后面的饼却不知道怎么才能转过来吃。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