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传统文化杂谈 > 民族风情 >

东北地区回族的习俗习惯

文章主题:民族风情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4-28 21:37:01

回族在信仰、礼仪、生产、生活等方面保持本民族鲜明的风俗习惯。回族先人都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许多风俗习惯与伊斯兰教有着渊源关系。回族与汉族等其他民族杂居,相互交往,也深受汉族等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沈阳等地的回族大都来自内地,在习俗、语言上也保留中原地区的某些痕迹。

回族的习俗习惯

回族对亲属的称谓,对父母不用爹娘的称呼,而称爸爸、妈妈。对外祖父母,称姥爷、姥娘。对其他亲属习惯在称谓后加爸、妈的尾音。如姑妈、婶妈、姨妈,叔爸或称伯伯。

回族有敬重长者的习俗。只要年长,甚至只是生日先于他人,就会受到尊让。赴席就坐、入门等,让长者、长辈、老者先人。亲属相见或路遇,除相互问候外,习惯问候对方老人,并请代为问候。回族当面称老人“你老”、“你老人家”。对虔诚的宗教信徒的老者称“乡老”,前面冠以姓,对教长、阿訇也可称“老人家”,这都被认为是受到敬重的尊称。

回族有特别的日常用语。就餐时,主人劝餐时说“一时的”,意思是吃饱、吃好。餐毕,客人要向主人或尚未就餐的客人“道偏”,讲“偏您了”。致谢之语根据情况不同有不同说法,对于对方曾赠送过油香或来家看望过老人、病人以及红白事帮过忙的人分别说:“还想着给油香”、“还想着来看望”、“没累着吧”等谢语。遇上不吉利的灾难事称“遇上了白俩”、“属迷”。谈话中如遇要提起已故的长辈时,要先加上一句“好日子提起”的话。

东北地区的回族是由关内各地陆续迁居而来的。早在元代就有回族定居沈阳。清代回族在小西关修建清真寺,形成小聚居区回回营。清代迁入沈阳的回族主要来自山东、河北等地,有为避难、求官迁居沈阳的铁氏、杨氏,有为传教迁移沈阳的杨氏,有为经商迁居沈阳的金氏,有在左宝贵属下做官的张氏等,构成清代有家谱记载的不同时期、不同原因迁入沈阳的回族。清代被遣发到沈阳的维吾尔人长期与回族杂居、通婚,至清末基本上转化为回族。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