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传统文化杂谈 > 民俗文化 >

浙江桐乡、吴兴、德清一带的轧蚕花习俗

文章主题:民俗文化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5-05 20:53:17

旧时在浙江省的桐乡、吴兴、德清一带,流传着这样一种风俗:每年清明节,附近农村的蚕农,特别是养蚕女,都要到山上走一走,轧轧闹猛,俗称“轧蚕花”。那些未婚男女青年把它看作社交的好机会,自然要往人堆里去轧一轧。

据说,人越多,轧得越热闹,这一年的蚕花就越兴旺,凡到这里轧过蚕花的女子,将来养蚕一定能获得好收成,因此,每年清明,到含山的蚕农像潮水一样涌来。含山虽然不高,但景色秀丽。山上松柏苍翠,山下有弯曲的环山河。七层宝塔耸立山顶,山神庙、观音殿依塔而建。

据传,有一年清明节,蚕花娘娘在作村姑,将含山踏遍。从此,山上留下了蚕花的喜气,谁要能够脚踏含山之地,就可以把蚕花喜气带回去。因此,这一带的蚕农每年清明都要到含山走一走,久而入之,便形成了清明“轧蚕花”的习俗。

蚕乡的清明节一般有三天,叫头忙日,二忙日,三忙日。轧蚕花从清明开始,要延续三天。这期间,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含山,有趣的是,蚕乡女子每人都要买一朵纸扎的“蚕花”插在头上。据她们说这蚕花是西施美女传下来的。

轧蚕花的女子头上插起红红绿绿的蚕花,便欣喜地挤进人群,开始了名副其实的轧蚕花。她们随着人群轧到山顶,首先要到山神庙或观音殿中去参拜一下,祈求神仙保佑她们蚕茧丰收。从庙里出来,便向山顶北侧小水潭走去,这水潭名叫仙人潭,人们来到这里,总要捡一块小石头丢向水潭中心。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击中仙人潭,回家养龙蚕,蚕花廿四分,谢谢蚕神仙”。其实这也是一种占卜习俗的残痕。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则身背红布“蚕种包”,沿山绕行一周,自然也是希冀得到蚕神的保枯。

清明轧蚕花,起初只是大家来烧烧香,轧轧闹猛,后来慢慢发展成庙会。一到清明节,附近集上的商贩,都纷纷到含山脚下摆摊,什么糕饼、小吃、水果、广货,一应俱全,用芦席搭起的临时茶棚,遍布山脚。一些外地的戏班、杂耍,也专程赶来演出。京戏开场戏总是“天官赐福”,马戏班开场戏则是“马上发财”。

蚕农从庙会回来,都喜欢买一些剪纸带回去,如“聚宝盆”、“蚕猫”等,把它贴在蚕宣上,以避鼠害,图个吉利。有的蚕农还买一支三节长的嫩藕来吃,说是清明吃藕,眼清目明,养蚕时不会打瞌睡;也有的说是因为藕中有丝,故将吃藕视为丰收的吉兆。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