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传统文化杂谈 > 民俗文化 >

春节的主要习俗与其来历、传说

文章主题:民俗文化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11-19 19:34:25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从前使用农历,人们把过春节叫过年。早在四千多年以前的西周时期,人们就有欢聚在一起庆贺新春到来的风俗,这就是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春节。

一、过“除夕”的习俗

过除夕

春节的前一天叫“除夕地叫作“年三十”。从前,除夕这一天晚上,有些人家要请天上的神仙下来和人们一起过年,祈求他们保佑全家平安。解放后,封建迷信破除了,有些风俗却保留下来。除夕全家人围坐在一起,高高兴兴地吃“团圆饭”,不少地方还得通宵不睡觉。俗话说:“人勤春来早”。这种熬夜表达了人们盼望新春快些到来的愿望。

二、过年吃饺子的习俗

过年吃饺子

大年初一的早上,我国北方广大地区人民有吃饺子的习惯。

早在三国时代,我国就有饺子这种食品了。在新疆的一座朝代古墓里,曾发现过一盘饺子,样子和现在的差不多。从前,人们在包过年饺子的时候,要在一个饺子里包上一点金银或是珠宝。谁吃到了就算谁有福气。现在人们不信这些迷信的说法了,可是有人还是愿意在饺子里包—匕一点特殊的东西,象一片苹果、一办桔子或一粒红枣。看谁能碰巧吃到,这是为了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

三、春节贴春联的习俗

春节贴春联

战国时期,我国就有春联。那时候的春联是在桃木板上面刻着“神荼、郁垒”的字样,叫“桃符”。传说神豢和郁垒是专门惩治恶鬼的神,把它们贴在门上,可以避免灾难。后来,人们用红纸写上黑字的春联代替了“桃符”。随着时代的变迁,春联也换上了新的内容。

四、放鞭炮习俗

放鞭炮

春节一到,人们最喜欢放鞭炮。关于鞭炮,也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很早以前有个叫“年”的妖怪,每到冬末春初,它都要出来伤害人和家畜。它最怕亮光和响声,爆竹一响就吓得拚命逃跑。因此,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放爆竹,用来驱逐妖怪。

现在已经没有人相信这些传说了,可是那清脆的鞭炮声,烘托着节日的欢乐气氛,吸引了广大少年朋友,使得放鞭炮这个风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五、贴年画的习俗

贴年画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是伴随着我国农历春节“喜庆新年”和“驱凶避邪”的活动而产生的。

年画中以门画起源最早。门画旧称门神,对称地贴在门上。它的功用正如歌剧《白毛女》中所唱的那样,是为了使“大电小鬼进不来”。

兴起于明末的桃花坞(在苏州城内报悬寺<北寺塔>;以西的桃花坞大街上)木刻年画中的门画集历代门神之大全,各种式样兼有。它和天津杨柳青、山东淮坊的木刻年画,并称为我国三大民间木刻年画。二三百年来,驰誉国内外。一九七九年,我国赴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的“中国年画展”就是由上述三处年画合选六十件作品组成。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