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传统文化杂谈 > 民俗文化 >

春节期从初一到初十都有哪些习俗

文章主题:民俗文化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2-20 16:23:06

正月初一:开门炮仗。

开门炮仗。正月初一清晨,开门大吉,先放鞭炮,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霞,称为“满堂红”。这时瑞气满街,喜气满门。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象征、喜庆心情的表达。对经商人家夹说,放爆竹是为了祈福新的一年大利大发。旧习认为,敬财神要抢先,放爆竹要殿后。据说,想发大财者,炮仗要放到最后才算心诚。

正月初二:祭财神。

正月初二,是开斋日,也是米娘娘生日,又是祭财神日。这天清晨,住户和商号都要祭财神。大多住户家常年无供奉的财神像或牌位,就临时到香蜡铺请一位极糙的木刻版、水彩印刷的‘‘增福积宝财神”码儿,或是将除夕接进的那些财神夹在木制夹子上,设一祭坛;店铺则仍在原奉祀的“三财”神龛前设坛。这日有登门售财神像者,如不购买,只能回答“已有”,忌讳说“不要”,以避不吉。

买卖人家祭财神通常用五宗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求当年发大财。住户祭财神则用猪、羊肉各一方,馒头三碗,每碗五个,汤三盅,茶水一杯。买卖人家由掌柜的掌管致祭,住户则由长辈掌管致祭,程序是燃灯、拈香、叩首,然后将财神码儿放在院中钱粮盆内,用松树枝、芝麻秆一同焚化,同时院中鞭炮声似爆豆响起来。

正月初三:小年朝。

清顾禄《清嘉录•小年朝》:“正月初三日为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这一天,凡是住宅周围有井的人家,一早要拿香火、素菜供在井栏,并将井上除夕所封的红纸条拿开,叫开井。这天又叫赤狗日,赤狗是熛怒之神,是古代谶纬家所谓五帝之一,即南方之神,掌管夏天。所以“小年朝”按例应祀祖祭神。

小年朝又为谷子生日,民间有忌食米饭的习俗,认为如有犯者,会使谷物减产。

正月初四:禁出门。

传闻这天为灶君下界查户口日,因而各家各户都要禁忌外出。

正月初五:破五。

正月初五,民俗认为破五前的许多禁忌过此日都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现在有的人家只吃两三天,有的隔一天一吃,但是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这样,连待客也如此。

正月初六:送穷。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颇具特色的岁时习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送穷有许多别称,诸如送五穷、赶五穷、送穷土、送穷灰、送穷媳妇出门。显然,"五"关系到今后的日子,而穷则正是元旦以来积聚起来的垃圾。此时,人们通过倾倒垃圾来送穷,如此则一年与穷无干,当然也就富贵有余了。

正月初七:人日。

初七这天为“人日”、“人胜节”或“七元日”。民间相传,女娲造人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和马,第七天造出了人,因此,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类的生日”。

在古时候,“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贴于屏风或窗户、戴在头发上的风俗,所以,“人日”也称“人胜节”。

我国南方一些地区还流传“捞鱼生(类似吃生鱼片)”的习俗,蕴含“越捞越高,步步高升”的含义;而在中国北方则流传用炒过的大米拌上饴糖,做成球状或方状食品食用的风俗,叫“响太平”,寓意“太平安康”。

正月初八:谷日、放生祈福。

相传初八是谷子的生日。一旦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自然。初八放生,不仅表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伊始,期盼世间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正月初九:玉皇圣诞。

俗称“玉皇会”,传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这一天都要隆重庆贺。初九当天,更禁止家人晒衣服,尤其是女裤、内衣或倒垃圾桶,以表示对玉皇大帝的尊敬;祭品如果要用牲畜的,一定要用公鸡、不能用母鸡。

正月初十:石头生日。

石头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均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叫“石不动”、“十不动”。河南习俗这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饭必须吃馍饼,人们认为初十吃饼一年之内就有财运。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活动。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清晨,用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着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表明当年丰收。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