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传统文化杂谈 > 民俗文化 >

冀南地区过小年的风俗

文章主题:民俗文化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4-10 16:01:18

农历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上元之夜称元夜或元宵。现在通称元宵节。

冀南一带称元宵节为过小年,小年的日期是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在这三天中,冀南城乡农家都要在神像前、院内、街门口等角落摆一些陶瓷小灯盏,街门上要挂红灯笼,孩子们要打着纸的、布的或玻璃灯笼上街嬉戏,图的是用灯笼的光明驱除黑暗和邪祟,祈求吉祥如意和平安。有的户要在街口、村边摆灯山,即在木架子上摆放几层几十盏甚至上百盏陶瓷小灯盏,远远望去,跟灯山一般。邯郸市南郊马头镇人,在平房顶、院墙上、街门楼和街门前摆放红绿纸裹围着的小灯盏,晚上点着,远远望去,一盏盏红绿灯映照出庭院的轮廓。

邯郸的灯会主要有耍龙灯、放河灯、黄河灯阵和灯楼、灯牌坊等。马头镇过小年有放河灯的习俗。最简单的河灯是把小灯盏放在一块小木板上,放入河中任其随流而去;比较讲究的河灯,是用高粱秆扎架、用纸糊成小船,小船上有许仙借伞、劈山救母等戏出人物画。船底船身用蜡水浸过,不怕水。小船上还点着蜡烛,把一盏盏河灯放入滏阳河中,人们在堤上远看万点灯火随流而下,很有气势和乐趣。

邯郸县丛中村过小年儿时,村街中央、村口便搭起了灯楼和灯牌坊,上面吊挂着宫灯、狮子灯、鱼拱莲、熊猫、熊等各式灯笼,装有巨型花亭戏出人物转灯。村西打谷场上摆着黄河灯阵。它是用361根木桩,按阵图规定,栽在地上,上头固定一个红绿纸围着的小灯盏,各桩之间有绳索连着,形成了曲曲折折的进出路线。灯阵中央立着一根高杆,叫老杆,杆顶高挂一盏灯笼。小年三天里,转黄河灯阵的人络绎不绝。转灯阵不许半路返回走回头路。人们传说逛逛黄河灯阵不腿痛、不腰痛,到老杆跟前磕个头能消灾灭病。在武安、峰峰矿区农村,过元宵节摆黄河灯阵的也不少。峰峰矿区称黄河灯阵叫“灯地儿”。

在肥乡县和邯郸县东部农村元宵节时,人们用蒸熟的黍子面捏成圆墩形和小动物形小灯盏,插入纸捻,倒上食用油,点燃起来,放在屋内院中神龛前,这叫粘灯儿。屋内墙龛、窗台内外、街口处,也放置点燃粘灯儿,把暗处都照得通明。把鱼形或小鸭形的粘灯儿放在一只空瓷碗里,再放到水缸水面上,点燃起来。孩子们围着缸沿,看熬干油时粘灯头朝哪个方向,就是当年来雨的方向,以预卜年景的好坏。屋内窗台、墙龛内的粘灯是驱赶蝎子、蚰蜒的。孩子们看着粘灯,手里拍着瓦片,嘴里念着:“拍,拍,拍瓦片,拍得蝎子蚰蜒不蜇小孩儿。”表现了老百姓盼望风调雨顺、消灾灭病等朴素而美好的愿望。

过小年儿期间,邯郸县城乡还要放花,也叫放焰火。民间焰火主要有花筒、火马、火伞、花树、老杆等。花筒分泥花筒、砖花筒和铁花筒,还有地花筒和转花筒,点着后能放出耀眼的礼花。火马和火伞,是把鞭炮和灯儿(花炮的一种,药的成分主要是硫磺,不响,主要是灯儿耀眼)绑在马形和伞形架子上,晚上,人驾上马架子,手举着伞,别人点燃着火药捻子后,人便驾着架子,举着火伞奔跑起来,一边跑,一边响着鞭炮,燃着灯儿,喷着礼花儿。花树,就是在树上绑上一束束灯儿和起花、礼花筒,用火药捻子连住,点燃后灯儿耀眼,起花钻天,礼花竞放,俨然一棵花树。老杆,也称四门斗子碰老杆。就是在一根高大的木杆上挂满鞭炮、礼花、起火和盒子灯,用药捻子连上,在高杆周围广场上栽四根木桩,用铁丝相互连接起来并通向高杆。每根木桩上都挂一挂鞭炮,铁丝上挂着滑动环儿,环上绑根起花,点燃第一根桩子上的鞭炮,响完后自动燃着起火,起火沿铁丝蹿到第二根木桩上,火花燃着上边的鞭炮和起花,连续串完四根木桩,起花便蹿向老杆并燃着老杆上的火药捻子。老杆上的鞭炮、灯儿、礼花、起花便自下而上依次点着,一会儿鞭炮齐鸣,一会儿礼花竞放,一会儿起火钻天,一会儿灯儿耀眼。最后点着的是盒子灯,在大圆盒子里迭放着用绳子连着的白纱布,布上画着一组组戏出人物和亭台楼阁。火药捻子燃到一定程度,盒子的底儿就自动打开落下,纱布自动一格格垂下,依次现出戏出人物、景物或“古赵都会”等字样,气氛达到高潮。

过小年儿时,邯郸城乡的民间艺术形式(过去称社火),主要有丛中、张庄桥和西大屯的武术、高跷、独脚跷、抬阁、顶阁、花车、扁担官、旱船、竹马、穿心官、翘杆、拉碌碡、抬皇杠、卖膏药等十几种。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