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无字碑之迷(2)

文章主题:名胜古迹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2-18 16:14:14

其五:遗言说。此说似近情理。武则天自显庆五年(660)参与朝政到神龙元年(705)归位中宗,内辅外临数十年,治宏贞观,政启开元,维护了唐王朝的强盛局面,确实算得上是风流人物,巾帼英雄。因此,遗言“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价”是有可能的。此说是郭沫若在“我怎样写《武则天》”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此作原刊于1962年7月8日《光明日报》。该文略云:“没字碑,是纪念武则天的碑,原无文字。据说是根据武后的遗言:自己的功过由后人评价,不刻文字。”郭老名气大,这一观点一提出,很快被人们接受。后来又有人按照自己的意思发展了郭老的观点,擅自去掉了原话中的“据说”二字,使语气变得十分肯定。当然,如果武则天果真留下了这样的遗言,那么无字碑的真相自然就大白于天下了。但问题在于,有关武则天的最主要的史籍如《新唐书》

《旧唐书》《通鉴》《唐会要》所载武则天遗制中并没有这样的词句。因此所谓的武则天“遗言”,纯系想当然而已。

武则天死后,李唐皇室争斗频繁激烈,先是韦皇后效法武则天,继而李隆基杀韦皇后及其党羽,又与太平公主发生激烈冲突。直到先天元年(712),睿宗让位给太子李隆基后,争斗不安的局面才算稳定下来。在这7年左右的内争中,也有可能将撰写碑文、刻碑之事搁置一边、无暇顾及,或因中宗的早死、睿宗的昏庸而未能为文之故。因此,武则天的“无字碑”恐怕也与动荡的局面,中宗、睿宗的修养、态度及别的一些个人因素有关。

近年来有关人士曾对“无字碑”作过仔细的考察和研究,发现在碑之阳面,从上到下,布满了4.5厘米见方的格子。这些格子绝对不是后人刻上去的,只有一种可能——当初立“无字碑”时是准备往上面刻字的,而且已经写好了碑文。根据留在碑面上的格子计算,碑文约3300余字。由此推测:乾陵“无字碑”是武则天死后由中宗立的。“无字碑”之所以无字,或因嗣君中宗、睿宗对生母武则天的功过难于启齿,或是继位人对违反祖制立的“述圣纪碑”不赞同,或是与当时朝廷内外的形势、当权者个人情况以及武则天遗制“归陵、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等有关系。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