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简介,十三陵外又一陵

文章主题:名胜古迹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2-18 15:57:39

明十三陵,包括长陵(成祖朱棣)、献陵(仁宗朱高炽)、景陵(宣宗朱瞻基)、裕陵(英宗朱祁镇)、茂陵(宪宗朱见深)、泰陵(孝宗朱祐樘)、康陵(武宗朱厚照)、永陵(世宗朱厚趋)、昭陵(穆宗朱载僚)、定陵(神宗朱翊钧)永陵(光宗朱常洛)、德陵(熹宗朱由校)、思陵(思宗朱由检)。

明十三陵简介

可是明朝自朱棣迁都北京至崇祯帝吊死煤山,共经历14个皇帝,何以只留下13座陵墓,十三陵外的又一陵在哪儿?那就是位于北京西郊玉泉山北麓的景泰陵。

景泰陵是明英宗朱祁镇之弟代宗朱祁钰的陵园。朱祁钰为何不葬于昌平的陵区而葬于西郊的玉泉山麓呢?

明十三陵

这还得从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谈起。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族的瓦剌部大举进犯,英宗仓促应战。宦官王振挟持英宗率军50万亲征,至大同,闻前方小败,即惊慌撤退,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东)被敌追及,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在京师的兵部尚书于谦等人立即拥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号景泰),遥尊英宗为太上皇,积极组织北京保卫战,抗击瓦剌。

十三陵

次年,英宗被释回京。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得宦官曹吉祥、将领石亨、官僚徐有贞等支持,乘景泰帝病重,发动政变,夺宫门,登奉天殿复位,废景泰帝,杀于谦。史称“夺门之变”。

英宗复位后,改元天顺,废朱祁钰帝号,软禁于小南城(今北京南池子普渡寺),死后用王礼葬于玉泉山北的金山口。后来,宪宗朱见深即位,恢复景泰帝号,将墓扩修成为皇陵。嘉靖时又改建陵碑,并将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使之符合帝陵规制。这就是十三陵外又一陵的由来。

景泰陵前原有黄瓦歇山顶碑亭,亭内有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高宗御制诗碑,亭后有黄瓦棱恩殿三间,“文革”期间,景泰陵遭受严重的破坏,四周自然景观因高楼拔地而起而全然改观,陵墓也面目全非,仅剩下孤零零的碑亭。现在,景泰陵已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国家的重视。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