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传统文化杂谈 > 哲学思想 >

玄学是什么,古代玄学思潮简介

文章主题:哲学思想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2-18 12:31:41

什么是玄学?它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建安五年(200年),汉代经学最后一位大师郑玄的去世,标志着两汉经学的终结。郑玄一生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平息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长达三百多年的纷争。随着经学内部纷争的平息,那些长期被繁琐经学所压抑的形上话题逐渐凸显出来,与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和士人的痛苦迷惘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股不可遏抑的玄风,横扫整个魏晋时代。

究竟何谓“魏晋玄学”?学术界的看法并不统一。从字面上说,“玄”是玄远的意思,“玄远”即玄妙幽远,借指哲理的深远和微妙。那么,什么样的哲理才称得上“深远微妙”呢?这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关注天地万物的本原,二是远离人情俗事的干扰。有一则关于玄学开创者王弼的轶事,可以视为对上述两个条件的最好诠释:有一次,王弼去拜见大将军曹爽,请求与曹爽单独谈话。曹爽以为他有密事禀报,于是命左右的人退下,“而弼与论道移时,无所他及。”(《三国志。魏志》卷二十八《钟会传》注)这里王弼所表现出的“论道移时”代表的即是第一个条件,而“无所他及”代表的是第二个条件。

魏晋玄学思潮的流行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正始年间,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开创期,史称“正始之音”。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主张”贵无”,即“以无为本”,认为“无”才是万物存在的根据。

第二个时期是以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为代表的竹林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竹林名士们以任性旷达、不拘礼教的行事作风,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第三个时期是以郭象为代表的元康时期。裴顾主张“崇有”,重在批判当时因“贵无”而造成的放荡无礼的社会风气,认为一切的根据都在“名教”之中,而不应在“自然”中去寻找根据。郭象是魏晋玄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独化论”认为在现实社会之,外不存在一个理想的超现实社会,现存的就是合理的,“有”就是“无”,“名教”就是“自然”,万物自己存在,自己变化,并不存在一个终极的根据。他把这一思想归结为一个命题,即“独化于玄冥之境”。

第四个时期是以张湛、僧肇等为代表的东晋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玄学与佛学的交融。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人们对佛学的了解十分肤浅,于是出现了一种用玄学概念来比拟、解释佛经的方法,称之为“格义”。例如,用玄学的“无”来解释佛学的“空”。后来,随着佛教经典的大量造译,这种情况逐渐发生了逆转,有些僧人反过来把佛学思想渗透到玄学中,独标新理,超拔于众名士之上。例如,支通用“逍遥义”取代了向秀、郭象的“逍遥义”。最后,僧肇用正宗的“般若”空宗思想,立“不真空义”,完成了从玄学到佛学的过渡。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