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

文章主题:成语典故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2-18 12:04:35

春秋战国时代,随着私学的出现和发展,涌现出不少游学之士和豪强门客。各大小诸侯的君主,不仅对各学派“兼而礼之”,不主一家,还鼓励和支持各学派之间的论战,促进了思想活跃和学术的繁荣,出现了“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给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的主要学派有儒家、道家、名家、墨家和农家、阴阳学家以及法家等。

(1)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私学也是他首先创建的。继承孔子儒学发展的,除他的子孙如子思外有战国时期的孟子(前372年~前289年)、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孔子晚年对“六经”进行了整理和研究,从传统文化中归纳出“礼乐在其中”,把商朝和西周的等级制度转变为具有内在意识、有个人自觉性的伦理道德的“礼”。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儒家所提倡的东西,都是以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为基点的。孟子和荀子虽有所发展,但综观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著述,强调对人要待之以“礼”,礼规范了社会中每个人都有一定位置,有应尽的责任、义务,有获得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权利,而且要做到“仁”,献出“爱人”之心,否则就不合乎“礼”。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大师,他主性善之说,他要求人们通过修身养性,努力使仁、义、礼、智这四种品行扩而大之。孟子著述很多,后来在强调礼治的同时,又提出实行法治的重要性,这是他和以往的儒家不同之处。孟子的著作也成为儒家的经典。后世把孟子称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也把儒学称为“孔孟之道”。

生活在战国末期的赵国人荀子,不仅继承了儒家学说,还接受了道家的自然观,但他认为“人定胜天”,不应单纯顺应自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著名论断。在人性问题上,荀子主张人性恶,认为经过后天的教育才能使人性善。王霸并用,礼治与法治相辅而行,是荀派儒说的一大特色。

(2)道家学派。道家创始人是老子即李耳,春秋末楚国人。流传至今的《老子》(亦称《道德经》)是研究道家思想观点的主要依据。书中提出的唯物主义的天道自然的观点,即天地都是按照客观规律而运动的。老子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对立转化的联系。老子的道家学说主张治国“无为”论,要绝对地遵行客观自然规律,不要逆理而动。《老子》一书中的许多哲学原理,对之后的中国社会发展有过深远的影响。

道家学说的继承人有战国时期的田齐、田骈、慎道、关尹、尹善等人。尹、宋继承老子学说而又加以改造,将道家和儒家加以结合,推崇明君、至贤;田慎则由道家转变为法家;尹善当时与老子齐名,是老于思想的忠诚继承者。《老子》一书就是关尹分上下两篇整理传世的。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