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淡古代的后妃制度

文章主题:野史趣闻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2-08 12:01:50

中国后妃的体制发始于周,形成于秦,自汉、唐、宋、元、明、清以来,历代多有增损。周代的后妃制规定王者立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

后,其在宫闱中的地位如同天子,三夫人则如同三公,九嫔如同九卿,世妇如同大夫,御妻同士。后及三夫人为天下母仪,制定妇礼。九嫔掌教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归功。世妇主管丧祭礼宾之事。御妻侍奉天子之宴寝。此外还有女史、女况、典妇等,分掌内廷各种杂事。

后妃制度

后妃们的行动必须遵照严格的礼制规定,不得擅自行动。“后妃”二字,其实是颇有渊源的。后原指国主、国君。古代的后王即指天子。妃,其本义指配偶,古音亦读“配”。这是对“后妃”称谓的追溯。班固曾说:“天子之妃谓之后。……天下尊之,故谓之后。”天下尊之,其尊者仍为天子,而不是后妃本人。尊后妃,仍是尊天子。郑玄注《礼记》云:“后之言,后言,在夫之后也。”因此,后也好,妃也罢,命运均掌握在天子手中。一切听命于天子。

后妃

周以后,帝王的婚配礼制屡有变更,但大体仍不离周制。以唐代为例,“皇后而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是为夫人;有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是为九嫔;有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合二十七,以代替世妇;有宝林、御女、采女,合八十一,以代替御妻。”

宋与唐制大同小异,增置了贵仪、妃仪、婉仪等。金制基本沿用唐制。到了明代,以皇贵妃为第二夫人,贵妃为第三夫人,以下妃号有贤、淑、敬、惠、顺、康、宁、昭等,妃下杂置宫嫔,间以婕妤、昭仪、贵人、美人等名号。

清时,从清太祖初始,宫闱没有位号,俗称妃为“福晋”。顺治十五年,采纳礼官之议:乾清宫设夫人一,淑仪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宁宫设贞容一、慎容二,勤侍无定数;又设女官。康熙以后,典制齐备。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东六宫为景仁、承乾、钟粹、延禧、永和、景阳宫,西六宫为永寿、翊坤、储秀、启祥、长春、咸福宫)。诸宫皆有宫女。每三岁选一次八旗秀女。

一位帝王究竟有多少妃嫔,虽然一般援引周制认为是一百二十人,但往往流于形式。民间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的说法,“三宫六院”是后妃的居住处,“七十二嫔妃”只是一个虚数。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