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上的洋务学堂

文章主题:野史趣闻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2-21 10:42:54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内忧外患不断,清廷在洋务派的推动下逐渐开展起了洋务活动,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洋务人才以挽救清王朝的政治危机。这样,开办洋务学堂就被提上了日程。

清朝历史上的洋务学堂

洋务学堂分为两种,一种专习“西文”,另一种专习“西艺”。习“西文”的近代学校,主要有京师同文馆(1862年建立),上海广方言馆(1863年建立),广州同文馆(1864年建立),湖北自强学堂(1893年建立)等;习“西艺”的近代学校,主要有马尾船政学堂(1867建立),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机械学校(1869年建立),天津电报学堂(1879年建立),天津水师学堂(1881年建立),上海电报学堂(光绪八年,1882年建立),天津军备学堂(1886建立),广东陆师学堂(1886年建立),广东水师学堂(1887年建立),湖北铁路局附设化学堂、矿学堂(1892年建立),天津军医学堂(1893年建立),湖北武备学堂和南京陆军学堂(1895年建立)等。

洋务学堂中的武备学堂

这些学校中,京师同文馆是第一个开办的,开了中国近代新式学校之先河。当时,科举考试仍然是铨选官吏的唯一制度,因而这些洋学堂学出来的学生出路很是尴尬。同治元年(1862),朝廷颁布了《新设同文馆酌拟章程》,规定京师同文馆三年制优等毕业生可以被保举为七、八、九品官。这个待遇上海和广州的学校是没有的,因此,这两地的同文馆中的学生不得不在学习西方课程的同时,也习作八股,以备参加乡试博取功名。

洋务学堂是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萌芽时期,因此很不完善。梁启超曾撰文指出:“今同文馆、广方言馆、水师学堂等洋务学堂‘不能得异才何也?’是因为‘受病之根有三:一曰科举之制不改,就学乏才也。二曰师范学堂不立,教习非人也。三曰专门之业不分,致精无自也。’”此外,洋务学堂还受外国人经费、管理上的支配。

虽然如此,开办洋务学堂仍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比如它打破了儒家学说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对晚清科举制度形成了冲击;直接推动了中国近代早期留学生的派遣等等。

另外,新学堂内除了开设西文,还有大量的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等近代自然科学课程,大大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