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后上海的民居建筑形式的变化

文章主题:野史趣闻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12-18 21:15:28

19世纪后,上海脱离自然经济社会,而跃为开放的国内最大的贸易市场。在此基础上,从20世纪20年代起,又出现了高级新式石库门房屋,但真正代表石库门特点的,还是初期形成的格局,这在上海住房中占有最主要的地位。

•客堂厢房小天井上海人住石库门•

石库门房屋大都成排建筑在井然有序的里弄内,是一种砖木立帖承重结构的毗连式房屋,脱胎于传统的四合院、三合院民居住宅。弄门纵向深入,过道两旁即为相互毗连的石库门民居。每排3~5个门口不等。将四合院的门埭改为高围墙连接的石库门。屋两端砌有马头或观音兜压顶的风火山墙。进门为一小天井。老式石库门为3问带两厢,或3上3下、5上5下和6上6下。早期四世同堂的家庭多采用这种建筑格局。正间的客堂有落地长窗8扇,左右为厢房和次房,用挂落分隔。后有一小天井,最后是单层所谓“灶披间”,即烧饭的地方:二楼正中为客堂楼。两边为上下厢房。正屋后面的附屋为晒台。后天井设有水井。房屋前后各设有出入口,即前门和后门。随后出现的2间式及单开间格局,在灶间上面搭建亭子间或晒台,采用的是钢筋水泥构件,这种房屋外形上保持了老式石库门的形式,比较适合核心家庭居住。

•中西文化结合的民居——花园洋房•

随着石库门房屋的发展演变,至40年代前后,上海出现了花园里弄住宅。它们多半兴建在开发较晚的西区地带。花园里弄是从新式里弄和其他大住宅发展而来的,也是从联列式住宅走向独立式住宅。主要特点是双宅或几宅毗连,各幢房屋间列短,行列宽。空地绿化面积较大,有的超过建筑面积,因之环境幽静。房屋开间较阔,进深较浅。有2开间、2.5开间、3开间。房间多,功能分工明确。底层为生活使用,2~3层用作居住、贮藏。2层设有大阳台。整幢建筑配备多间辅助小间,随意使用。外观多为西班牙式或近代殖民地式。屋面有的用机筒瓦或琉璃瓦,墙面呈淡雅色调,望去雍容华贵。

•梦幻式的马勒住宅•

马勒是20年代在上海经营跑马和跑狗赌博业的一个外国冒险家,发迹后在上海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置地,于1936年造了这座花园别墅。主楼连接附楼,高高低低,屋顶陡翘,外形凹凸变化奇致。门窗上呈拱形状,框架突出墙面。楼面呈现陡峭,两座主塔高大、挺拔,像剑鞘一般,上开多层小窗。建筑物边梢楼角,都建有小的尖塔,以求与主塔呼应,造型绮丽。整座楼面呈现赭红色,一律耐火砖建造,中嵌彩色瓷砖,望去像进入童话世界。室内划分各种大小用房、装修异常繁琐。楼梯、地板、壁板多为抽木,均呈红褐色,雕刻装饰带西方风味。花园四周设有耐火砖高围墙,琉璃瓦压顶。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