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墩石室古今谜

文章主题:野史趣闻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10-13 22:08:30

本世纪50年代中期,江苏省考古人员在无锡嶂山南麓发现一个土层约40厘米厚的土墩,是有规则的石室。石室东西长3.85米、南北宽0.45米、高0.40米。东石室由不规则的乱石砌成,西壁是一大石块,南壁用六块石块、北壁用五块石块筑成。

土墩石室

1975年初,无锡又发现了一个“土墩石室”,这次是在与西边的嶂山比肩而立的璨山发现的。土墩在璨山南麓,直径约15米,高约4米。此墩被老百姓称作姚家墩。发掘之前,土墩东半部已被挖掉并露出石室建筑的断面。石室是平地垒砌而成的。其南北两壁的垒砌方法均采用不规则石块垒砌5—6层。大石块无明显的人工加工痕迹,但垒筑时将石块较平的一面朝内,而石壁外面以及石块问空隙用小石块和灰白色土填补。其南壁平直,而北壁大石上端向内倾斜。石室西部距南北两壁西端2.10米处用石块封门。石室顶部有长方形巨石覆盖,再外面就是圆形封土丘。

对于这种石室土墩,对于它的性质和用途,则说法不一,分歧颇为明显。

一种意见把石室土墩看作墓葬,认为它是上墩墓的一种。

从考古发掘来看,土墩墓所呈现的墓俗和文化面貌相当特殊,耐人寻味。土墩墓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山坡丘陵上缴,它利用自然坡势,大小相连,分布密集,而且,挤在一起的墓葬还会打破、叠压在一起。另一类是平原地区土墩,往往是乎地起封。

土墩墓开始于西周前期,盛行于西周后期、春秋时期,至战国早期逐渐消失。其埋葬习俗可能来源于原始社会的平地掩埋,而埋成一个大土墩则是它对原始社会平地掩埋法的发展。

但是,当地老百姓对这种带石室的土墩有自己的说法。他们说,秦始皇北筑长城南筑墩,他南造许多“风水墩”以求长生不老。这种“风水墩”内造石坑,坑内有泥香炉、烛台等物。

在这种传说的启发下,有些考古学家提出这样一种意见:“风水”是“烽炫”的讹变,“风水墩”是“烽燧墩”:春秋时期,吴越相争,吴国为了防止越国进攻,在太湖一带筑这些“烽燧墩”。——也就是说,石室土墩是一种军事设施。他们认为上墩石室是一种帐篷式石室,墩大可容10人在里面活动。而且,毫无疑问,古代人曾在里面活动过。他们还认为,凡险要的地方必定有此种石室土墩,它们星罗棋布,形成相互声应之势。

但这种意见比墓葬说受到了更多的挑战。譬如,有人提出,土墩石室建造时代,战争使用的多是一些刀、矛、戈、戟之类的近距离杀伤武器,尚无远射程和杀伤力大的火药武器。当时作战形式只能是短兵相接,宜在平原或开阔地带交战,而在山上设防、控制据高点在当时并无多大用途,也就是说,土敦石室缺乏军事设施的价值。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