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文学大家们的笔名都是怎么来的?

文章主题:文学常识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2-22 16:22:59

差不多每个作家都有笔名,怎样取一个自己满意的笔名,作家们的思路、技巧、灵感,各有不同。

现代著名的“鸳鸯蝴蝶派”作家张恨水,本名张心远。他在回忆录《我的创作和生活》中解释笔名“恨水”的来历:自己从小即喜爱古典诗词,特别读到南唐后主李煜的名作《乌夜啼》,对其中“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句,尤其欣赏,印象深刻,于是从中摘取“恨水”二字,作为笔名。

20世纪30年代的东北,有一对颇具才华的文学青年,男的叫刘蔚天,女的叫张酒莹。他俩在鲁迅先生的关怀、指导下写出了不少优秀作品。为了共同表达他们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的景仰、钦佩,张酒莹特取“萧红”、刘蔚天特取“萧军”作为笔名,两名台念,就是“小小红军”。

著名女作家冰心,原名谢婉莹。在《晨报》上发表《两个家庭》时,始用笔名“冰心”。她说,用这个笔名,“一来是因为冰心两字,笔画简单好写,而且是莹字的含义;二来是我太胆小,怕人家笑话批评,冰心这两个字是新的,人家看到的时候,不会想到这两个字和谢婉莹有什么关系。”

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徐性诚,在各种报刊上发表过许多十分漂亮的思想评论方面的文章,所用的笔名非常精彩——余心言。“余”,在古汉语中有“我”的意思;“心言”,即“心里话”、“肺腑之言”。我的心里话,娓娓道来,于平等、自然、亲切之间,与读者沟通思想,交流心得,探讨人生。这就摆脱了许多同类文章易犯的通病:大话、空话一套套,板起面孔教训人。说“余心言”是精彩的笔名,还因为它与作者的本名之间的关系很特别:“余”是“徐”的一半,“心”是“惟”的一半,“言”是“诚”的一半。这种精巧的构思,确实令人拍案称绝。

1994年,世界上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问世。主持新语丝网站、担任新语丝社社长的是中文互联网的先驱者之一方舟子。这“方舟子”就是一个笔名。其人本名方是民,1990年中国科大生物系本科毕业后到美国留学,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现定居于加州圣地亚哥。方舟子经常在网上舌战群雄,打抱不平,人称“网络斗士”。许多读者对“方舟子”这个笔名很感兴趣,不知是否典出《圣经》中的“挪亚方舟”。方是民本人解释说,方舟是两条船并在一起行驶的意思,方舟子就是脚踏两只船的人,以比喻自己在科学与人文领域里“两栖”的特点。

当然,并非所有作家的笔名都蕴含着如何深刻的“微言大义”。有人说“巴金”这一笔名中的“巴”指巴枯宁,“金”指克鲁泡特金,它反映了青年李尧棠当时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其实不然。据巴老自己说明:“巴”,是纪念一个投水自杀的叫巴恩波的北方朋友;至于“金”字,是一位学哲学的安徽朋友替我想的。当时我的书桌上正放有克鲁泡特金《伦理学》的英译本。他听我说要找一个容易记住的字,便半开玩笑地说了这个“金”字。声震文坛大半个世纪的笔名“巴金”,就是这样产生于不经意的谈话之间。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