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肋插刀是什么意思 从“两肋插刀”谈义气

文章主题:文学常识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5-23 18:13:53

“为朋友两肋插刀”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俗语,“两肋插刀”也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意思很明显:为了朋友,在两肋上插上刀也无所谓。但朔其根源,却是“两肋岔道”这个典故的误读。唐朝的秦叔宝是一个很讲义气的人,有一次秦叔宝为救朋友,染面涂须进行化妆后去登州冒充响马,路过两肋庄时,在岔道想起老母妻儿,犹豫了。这时,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回家看老母妻儿的路,一条是去登州冒充响马的路,何去何从真正成了“两条道路的斗争”。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秦叔宝最终还是为朋友而去了登州;在两肋庄岔道上,体现出秦琼的义气,因此人们说:“两肋岔道,义气千秋”由于“两肋岔道”和“两肋插刀”音非常接近,而且“两肋插刀”更容易让人联想起舍生忘死的“义气”,于是“两肋岔道”就演变成在两肋上插刀的“两肋插刀”。

什么是义气呢?《辞源》解释为“刚正之气”“忠孝之气”。《现代汉语词典》则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应该说,《辞源》的解释更科学,否则,仅仅“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就不那么大义凛然了。

“义气”的心理基础是心理学中的“自己人效应”。在长期和自然的斗争中,人需要互相团结、互相帮助,甚至需要互相依赖,因此,人和人之间往往组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在“利益共同体”中,人们不仅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且产生了情感、有了共同的态度和价值观。社会心理学家纽卡姆在1961年曾通过一项实验表明,彼此间的态度和价值观越是相似的人,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就越大。可见,“自己人效应”中的“自己人”,首先表现在态度和价值观的类似性上,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在利益、情感和价值观的多重驱使下,人们需要相互忠诚,甚至成了“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在一定的条件下,这种忠诚就以“义气”的形式表现出来了。

在等级社会中,弱势群体对强势群体,或者说对既得利益集团既羡慕又不满,总想取而代之,或改善一下自己的环境,但又总感到势单力薄。为了达到目的,就只好“抱团取暖”,相互照应,这就要有一种力来维系和加强这种关系,这种“力”就是义气。于是,真实的或虚构的“桃园三结义”“关羽挂印封金”“王伯当誓死护主”“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李逵冒死劫法场”等讲义气的故事也就在弱势的老百姓中广为流传了。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