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奥秘在哪里

文章主题:文学常识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3-06 18:52:27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与其他三个相比,鲜明地表现出时、空上的不同。在空间上,其分布所在地的纬度比前三个高了5个纬度,在北纬35度。在时间上,前三个文明约起源于公元前3500年至前2500年,中国约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至前1500年,较晚于前三个。

关于中国文明的起源,钱穆只是说“泾、渭、伊、洛、汾、涑”几条黄河支流,“合宜于农业之发展”,未做进一步说明。另外,在我国,最早的农业除北方的旱作物粟、黍以外,尚有南方水田的稻作物,其起源亦较早,因而有中国文明起源“多源说”。此也涉及旱田粟、黍与水田作物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作用。

文明起源

研究栽培作物起源的先驱德康多与瓦维洛夫都认为中国北方是粟、黍的起源地。何炳棣更系统地论证了中原是粟、黍等旱地作物起源的核心地区。近年来的一系列考古发现证明了此见解的正确性。

粟与黍是华北地区的旱地作物。一年生,耐早。春季播种,夏季生长旺盛,秋季收获。在一般情况下,只要种下以后,春季能出苗,然后得到雨水滋润,秋季就会有一定收获。这两种作物在耐旱性上,黍比粟强;在产量上,粟的产量高,在分布面积上粟大于黍。

在粟和黍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上,春季雨水少,不能满足作物的需要。这时的降水增加了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即墒情,是种子播种、萌发、出苗、生长的关键。所以中国谚语称“春雨贵如油”,“瑞雪兆丰年”。夏季是中国季风气候降雨较集中的季节。一般情况下,雨水满足作物需要是富足有余。如果雨水过多或较集中,其所产生的洪水与内涝会给作物带来损害。由于夏季雨水充足,热量与阳光条件好,是作物生长的旺季。秋季,在华北雨季过后,降水迅速下降,秋高气爽,是有利作物结实的好季节。如果这时雨水多,气温低,会影响作物的产量与收获。

从我国文明起源占重要地位的夏、商、周三朝的都城核心区所在地来看,恰好从安阳到郑州,再经洛阳到西安,形成一个马蹄形。这个马蹄形恰好又与气候及土壤、地貌有一种相关性。在气候上,它与600-650毫米的等雨线一致;在地貌上,它又是黄土高原的边缘。

因小米属旱作物,低于600毫米,仍可以生长、发育,但如供水少于需要,产量就会下降。如果多于650毫米,则易引起洪涝,不利于夏季小米生长。降雨多,雨季长,不易于小米秋季的结实与收获。

在土壤上,黄土母质本身不仅矿物质含量相对丰富,有利作物生长,而且黄土质地疏松,有利于耕作。在农业发展早期,人们既未掌握洪涝灾害规律,又无技术与能力克服灾害,农田多位于山麓及河谷高地。所以,马蹄形反映了气候、土壤以及耕作技术之间的最佳结合。与埃及一样,由于最佳结合为取得高产提供的物质基础,才使文明在该地首先出现。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