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北京的庙会文化的变迁

文章主题:文学常识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5-05 19:11:15

近代北京的庙会文化,在都市社会缓慢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总体规模趋向衰落。其多元功能的互动关系不断调整,各种功能的内涵逐渐演变。宗教的主导作用发生根本动摇,商贸与文娱功能日益增强。地处繁华闹市的庙会,商业贸易功能迅速超过宗教的魅力。民众芸集的庙会集市,为丰富多彩的民间游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然舞台。

进入本世纪,古都北京由封建帝都走向现代化大都市。在剧烈的社会动荡中,中国传统宗教佛教、道教文化,呈江河日下之势。作为世界著名的古都北京,尚残存历朝兴建的坛观寺庙约千余座,为全国城市之冠。

1928年,根据国民政府内政部指令,北平市当局进行寺庙注册登记。档案文献记载,内外京城及近郊共有各类寺庙1653座。其中,民间家族寺庙872座,佛道僧人寺庙652座,尼姑寺庙96座,官府寺庙33座。但大半已逐渐颓废荒芜,香火依稀。

政治变革是影响近代中国社会风貌最显赫的因素。其影响力在国都京畿最为鲜明。清朝帝制崩溃后,与清王朝密切相关的宗教祭祀,随之荒废。皇家祭祀的庙宇失去昔日的尊贵辉煌。天坛、朝日坛、夕月坛等日渐颓废,殿堂倾圮,杂草丛生。地坛、社稷坛、先农坛、先蚕坛、清太庙、帝王庙等相继辟为大众公园或兴办文教事业。

随着清朝帝王祭祀的辍废,封建统治者倡导推崇的关帝庙、文昌庙等也逐渐门庭冷落,香火衰微。

清代京城寺庙中,供奉关帝的寺庙香火颇盛。封建统治者为倡导忠君思想,不断提升关公的地位。清初,关羽被敕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清中叶,关帝庙按官庙规格,殿宇易盖黄琉璃瓦。随着关羽不断被神圣化,庙宇越建越多,祭祀香火日盛。封建皇权的崩溃,使关帝庙失去政治上的尊崇。

民国初期,袁世凯追求独裁专制,重新抬出旧日的偶像。1914年北京政府在鼓楼西大街新建一座关岳庙。此庙原为一座清朝亲王祀庙,祠堂里供奉关羽和岳飞的塑像后,改称关岳庙。民间传说岳飞是关羽的转世,因而能精忠报国,故设立此庙。但北京政府的举措,显然缺乏权威性与感召力。此庙香火冷落,难以为继,只得借给大成中学改做校舍。

民国时期,历届政府对中国传统宗教基本上采取抑制性政策。佛教道教的传播事业不断受到冲击,时起时伏,终难挽回日益萎缩的趋势。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