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传统文化杂谈 > 民族风情 >

壮族人的齿饰、银饰与薏米饰

文章主题:民族风情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2-12 22:50:25

壮族先民有凿齿的风俗,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贵州(今贵港市)“有俚人,皆为乌浒……女既嫁,便缺去前齿”。钦州“又有僚子,巢居海曲,每岁一移,椎髻凿齿”。俚人、乌浒、僚子皆壮族先民。

宋代以后,凿齿习俗逐渐转化为镶牙、包牙、饰齿新习俗。20世纪50年代,左江、右江流域妇女出门走亲戚,牙齿上包金银箔,回家后取出。桂西北田林县、百色市妇女用甘果汁涂牙成黑齿。

西林县妇女用野梨树桠间的寄生胶虫拌绿矾舂溶,贴在竹壳片内,夜间用来包牙齿,连包二三夜,染成红齿,村寨公认最美的姑娘,方能将白牙染红。

清代桂西马山、都安、大化县未婚姑娘挂银圈,耳戴灯笼坠,拇指戴银戒指,称为“桶箍”。桂西北之西林县妇女发髻插银钗,颈戴银圈。桂西南左江流域妇女戴银镯,多者达三四副。桂东贺州男子颈戴银圈,女子头戴银簪。

边远山区较沿河平原地区更重视银饰。在歌圩或婚宴上,男青年抢走所钟情的姑娘的手镯或戒指,姑娘如也有意于小伙子,便半推半就;如无意,则必定抢回来。

西林县妇女则用两粒大薏米作耳环,薏米串作镯头和项链。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