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传统文化杂谈 > 民族风情 >

西南民族地区的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怎么过

文章主题:民族风情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2-12 22:49:27

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也是年节活动的最后一天。壮乡亲友间拜年最晚拜到这天,舞龙、舞狮、正月赶圩,也到这天结束。

桂西南德保县,这天人们把在除夕时陈列在神龛前供祖灵的供品,最后祭一回后撤去。供品中的大年粽在晚餐时分吃,民间认为吃了元宵母粽,将得到祖灵保佑,能预防新的一年里得各种疾病。饭毕,老人拿香火和粽叶,携儿带女到河边及三岔路口,念过辟邪词后,将糠叶撒于三岔路口或溪流中,任它随水漂流。晚上,各户还提着精制的走马灯,参加村里集体办的马灯会。有龙队、狮队的村庄还舞龙舞狮前来,男女青年对歌娱乐。青年人当晚还三三两两到别户的菜园“偷青”。

民间认为,这天晚上神仙为凡人的各种蔬菜赐福,因此能偷吃者自然全年康泰、聪灵。在桂西北的西林县及桂西南的隆安县,青年男女还在这天把春节期间玩的毽子抛人河中,意为春节结束,春耕开始。

桂西南大新县,人们在这天举行送龙归海仪式。舞龙闹元宵后,长龙按原请龙的方向,舞近河岸,然后回过头,边舞边退到河边。欢舞一会儿后,理事点香烛,长龙向人间拜三拜,在一阵紧锣密鼓声中,领头人用红布蒙住长龙的眼睛,诵送龙词,然后率舞龙队不声不响地把龙扛回去。有的地方以正月三十为春节告终的日子。桂西北田林县安定乡一带,人们称这天为黄米月,意即年终了,春耕开始了。这天家家采“能旱菜”蒸黄糯饭,杀鸡买肉饱吃一顿。饭后男女青年及孩童把毽子、绣球及陀螺带到河边,放在一块小木板上或鸭脚木果(形似小舟)里,让它漂向远方。舞狮队也在这天把狮子及锣鼓等全部封存,表示春节圆满结束。

汉族和仫佬族也有元宵节。汉族大都在元宵节里吃汤圆、挂灯。

1949年前,桂林市的元宵节非常热闹,这天有龙灯出游,伴随龙灯出游,还有笙萧鼓乐、踩高跷、牌灯、锣鼓棚(即故事棚,由童男童女在棚中扮演戏曲故事)等表演。元宵节后各地也都散年转入春耕。仫佬族在元宵节里亦闹元宵、耍龙灯。不少地方还杀鸡、舂糍耙聚餐。晚上也到别人菜园里偷青。

瑶族大多以正月十五为开年节,节日里全家吃一餐,第二天即转入春耕。但坳瑶在正月初六即散年。京族的散年时间也较早。沥尾苏姓、山心阮姓年初三散年,三岛各姓年初四也都散年。散年时大都吃丰盛的l年晚餐。散年后都可以干活,不过元宵节的人家这天大都只干半天活。正月十五过元宵节的人家,节日里备鸡、猪肉、鱼三牲拜祖。过了元宵节即正式投入生产。

那坡彝族以正月初八为开年节,这天各户将摆在供桌上的酒肉、母粽温热吃掉,表示新的一年开始。这天,各主还集中在一起商量二月补年节、四月跳弓节、十月庆丰节等有关事宜。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