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传统文化杂谈 > 民俗文化 >

湖南人特有的民俗文化心态

文章主题:民俗文化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10-02 22:15:03

长沙岳麓书院大门两边挂的一副对联:右联是“惟楚有材”,左联为“于斯为盛”。它的意思是楚地人才多,大都到这里来集中了。惟楚有材”夸耀,并不只是见于岳麓书院的门联,而是在两湖民众的口头禅里,在湖南、湖北许多地方的民间传说故事,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可见,“惟楚有材”不是平日无故的侈谈,而是湖湘之地的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心态的反映。先秦时期,作为蛮夷的楚族(部族)由于受到中原一些部族和国家(方国)的歧视,逐渐向南迁移。

商代中期,楚族聚居在湖北荆山一带,成为殷商王朝的方国,却仍然遭到中原人们的冷落;而且,商王朝还时常进攻并掠夺荆山一带。居住在歧山的西伯姬昌准备讨伐商纣王时,楚国“国君”胄熊欣然归附,并得到重用,成为周王朝开国功臣之一,被封为楚子 (封建国家第四等爵号)。

但是,周成王在歧阳(今陕西歧山县东北)盟会诸侯时,篱熊因爵位低不能与诸侯一道入席。鬻熊忍气吞声,沉默寡言。返回楚国之后,他向文武大臣讲述周王室欺侮他国小位卑,不给席位的情况。

楚国 (及其先民)在穷乡僻野中顽强地求生存,在强邻的夹缝里倔强地图发展,奋斗的时间之长是以数百年计算的(甚至更长一些时期)。正因为如此的特殊经历,故而孕育、炼就了楚民族(部族)的独特的民族心理素质。

战国末期,楚国被秦国所灭,秦王朝建立后,楚文化的许多特征不久也就消失了。但是,楚文化中的另一些特征却非常顽强地辗转流存了下来,而且绵延千古。例如上面所说的民族至重、好胜尚气的脾性,具体地体现于“惟楚有材”的民俗文化心态,在楚故地 (主要为两湖)及楚裔系族中仍然如故。为了证实,这里不妨举出两个民间传说为例:

一位河南籍的考官前来湖北贡院主持举人选拔考试,看见牌楼上写着“惟楚有材”四个赫赫大字,心里很不服气,认为楚人太狂妄了。他召集地方上的绅士,出对联给他们对,在场的人都没有对上。考官命人把“惟楚有材”的牌匾取下,送到江边,打算装船带走。见此情景,一个卖菜的急忙赶到江边、将对联对上了。考官马上又出两副上联,卖菜的略加思索,又把两个下联对得很贴切。考官惊叹:“惟楚有才,惟楚有材!”并归还了匾额,仍然挂到牌楼上。从此,这条贡院街改名为“楚材街”。

另一个是湖南祁东一带流传的《惟楚有才》的传说。清代衡州府举子彭浚上京赶考,他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但考官有地区偏见,面试时有意刁难他,讥讽地问彭浚:“湖南地薄,文才如何?”彭浚答道:“五湖有一湖,五岳有一岳,何谓地薄?湖南学溢洞庭,才华超南岳!”考官借机行起急口令来了:“南岳有多宽?”“盘座八百里”。“透迤多少峰?”“七十二峰”。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