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传统文化杂谈 > 民俗文化 >

车鼓阵中的鲤城妇女

文章主题:民俗文化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9-18 18:08:11

正月十五元宵夜,皓月当空,鲤城街头僻巷,彩灯悬挂,真是“宸游不如三元夜,乐事还同万众心。”家家户户食上“上元圆”,便上街观灯看“光景”。

这时,各街各巷(古时以铺、宫为主)游艺队伍陆续走入大街,有车鼓阵、大鼎公大鼎婆、雕阁、高脚戏、舞龙弄狮等,沿街热闹一番。

游艺队伍中,有一阵引人注目的“车鼓阵”。“车鼓阵”队伍相当壮观,每人手执乐器,称“十音”,有琵琶、洞箫、横笛、唢呐、三弦、拍板、钹、锣、铜钟、小铃等乐器,演唱南曲或民间小调。“车鼓阵”前列有八位妇女开阵。她们头梳田螺髻,以光洁为尚。髻上绕一串含笑花、或野菊花,或茉莉花,髻中垫上一块银饰或金饰的冠,架起发髻,使脑后勺部分高耸起来,冠扎在卷发两层之间,用大红毛线缠缚着,髻头上插上银簪以押发,额上绕髻下扎一条黑绸巾,古称为“步摇”。额前刘海复额。两旁鬓发垂下,一对金耳环似鱼钩,衬着鬓发,轻轻摇动。如果真发短,套上一束假发,便于扎髻。

这种典型的鲤城近郊妇女头饰,在车鼓阵前开路,更令人赞美。她们的服装整齐划一,个个身着蓝色大斜襟上衣,颈上围一条五彩围巾,下身着宽筒绸裤,脚穿黑色纽边布鞋(如今已改穿黑皮鞋)。这样的装扮,加上人人手持铜钟,神态严肃,随着音乐节奏四拍一下敲打着,声响铿锵,给人以宏亮、敦厚的艺术感受。

过去,鲤城近郊妇女,虽然遭受封建伦理的束缚,但她们生活在文化古城近郊,有开放爽朗的性格。她们虽忙于家务,却仍在社会寻找生计。她们和男人一样,要下田耕作、挑柴入城买卖,更甚者,建房屋、做杂工,为人卖苦力。她们唯一能充实文化生活的,便是熟知雅俗共赏的南曲,会哼唱几句闽南小调,唱上“番婆弄”,“雪梅思君”、“管甫送”。到了上元节,便参与男人一年一度的游街活动。“车鼓阵”便是她们最为得心应手的节目。此俗长期传承下来,直至今天,仍然流行。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