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传统文化杂谈 > 民俗文化 >

山西人“过大年”的传统习俗

文章主题:民俗文化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2-17 19:44:46

正月初一是春节,民间俗称“过年”、“过大年”。春节是民间百姓心目中最为隆重而肃穆的节日,山西农村普遍流传着“受了一年,就盼过年”的谣谚。无论身处何方,无论士学工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山西人的传统习俗。

过大年

每届春节来临之际,千家万户早早都忙得不亦乐乎,节前七八天,尤其热烈紧张。民间普遍有“忙腊月”的习俗,人们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每天忙忙碌碌,为过年所做的各种准备工作紧凑而有序。腊月二十三是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灶王爷监督了人们整一年了,总算暂时离开几天,民间百姓也可以轻松地过几天自在日子了。所以,山西人也称这天为“过小年”,也要吃好喝好来庆贺。从这天开始到年三十,山西人又称为“忙乱年”,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所有的事都围绕着过“年”。山西从北到南都流行着《忙腊月》之类的风俗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腊月里人们忙碌的情态。

除夕之夜,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无边的遐想和期望,怀着对“各路神仙”隐约不安的尊崇心理,举止言谈都不由自主地罩上一层神秘而肃穆的色彩。

贴窗花、贴春联是年节前最生动活泼、最有文化气息的风俗。山西民间窗花,地域特色鲜明,内容形态极为丰富,只要是老百姓熟悉而感兴趣的事物,几乎都是窗花创作的依据;至今流行于吕梁山区的中阳民俗剪纸、流行于晋北广灵与灵丘的染色剪纸、流行于晋南和晋中广大区域的民间剪纸,都是发端于年节、蕴含丰富信息的民族民间优秀文化遗产。山西民间还流行在门楣上张挂彩色门笺的风习,通常是四张彩纸上书写“迎喜接福”、“喜迎新春”、“风调雨顺”之类的词句。它与春联一起,形成了民间直接以文字形式彰显节日喜庆的风俗事物,具有色彩强烈、词句朴实、寓意明显的特点。

很长时期中,大年初一第一件重大的活动就是凌晨点旺火接神。民间俗信腊月二十三灶王爷等诸神上天,初一五更要回来和人们共度年节,因此民间讲究初一五更时分接神。后来人们越接越早,清末民初许多人家一过子夜就开始接神,俗以为晚了接回来的就是懒汉神,对一年中的农事活动不利。接神时,男性家长率几个子孙端上事先摆好的供盘香表,等到院中点燃旺火,众男子磕头叩首接神。旧时接神,肃穆庄严,妇女儿童不得言语嬉闹。

春节这一天,山西同黄河流域许多地方一样,家家习惯吃饺子。吃饺子习俗早在汉代就已有之,山西民间对春节吃饺子又有许多附会。煮饺子时要放鞭炮,烧柴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饺子要多煮些,吃得剩下,意为年年有余。饺子煮破了不能说“破”,要说“挣”或“赚”了,有的农户故意煮破几个,主妇向家人连连报说“挣了、挣了”以为吉利。盛饺子每人一碗之外还要多盛一碗,意在希望家中添丁。捞饺子时,不能全部捞出,要留几个看锅饺子,意喻取之不尽。全家人围坐一起吃饺子,有人吃出包有莲子的饺子,表示连年有余:吃出包有红枣的饺子,表示早交好运:吃出包有硬币的饺子,表示财运兴旺等。不管谁吃着,都要报出名称,全家齐声表示祝贺。如果小孩子吃着,家庭气氛一下子热闹起来,全家人格外高兴,祖、父辈皆要特意赠送小礼物,以表庆贺。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