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间秧歌的起源与发展现状(2)

文章主题:民间技艺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6-16 13:38:07

山西戏剧的主角——晋剧,又称山西梆子、中路梆子。它的源流和祁太秧歌有着深刻的不解之缘,学术界认为蒲州梆子传入晋中后,和祁太秧歌、晋中民歌相结合而形成了中路梆子。中路梆子在其发展过程中,既保留了蒲、北两梆子慷慨激昂的艺术特色,又具有婉转细腻的风格。它既适合表现雄壮磅礴的场面,也适合演出风趣活泼的情节。秧歌的艺术要素在晋剧中有着分明的痕迹。

秧歌的发展历史中,引人注目的事件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以后,陕甘宁边区掀起的一场群众性的“新秧歌运动”。许多革命文艺工作者到农村去,创造出一批具有时代内容、形式健康的新秧歌。在这样的文艺创作大环境下,太行抗日根据地、晋绥边区等地也涌现出一批新秧歌,广泛流传于各抗日根据地。如用太谷秧歌《借衣》等曲调填新词改编的抗日新民歌,以及晋绥区七月剧社演出的新秧歌戏剧《交城山》、《闹嘴舌》、《以毒攻毒》、《闹对了》等,深受群众欢迎。举世闻名的新歌剧《白毛女》中杨白劳与喜儿的重点唱段,就是作曲家马可、张鲁、翟维大胆地以太谷秧歌《捡麦根》改编创作而成。

抗战胜利后,以山西秧歌改编创作的剧目以更新的面目纷纷出现,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军民夺取解放战争胜利的斗志。这些秧歌戏剧有《好亲家》、《算账》、《打钩子》、《李家父子》、《好媳妇》、《吃亏上当》、《我又来了》、《刘巧儿告状》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秧歌的表演活动已不限于传统节日,各种欢庆集会都有秧歌表演。秧歌的民间传统舞蹈语汇,已成为舞蹈和歌舞剧创作与教学的重要素材。秧歌已成为一些专业歌舞团体经常演出的保留剧目,脱胎于秧歌的“红绸舞”、“腰鼓舞”、“扇舞”等,不仅常见于国内各种舞台,还随同出国访问交流演出的艺术团体登上了世界各国舞台。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