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天、三伏天”是如何确定的?

文章主题:自然地理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3-15 22:12:47

《阴历书候》一书中指出:“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谓之三伏。”按照公历计算,通常三伏从7月中旬开始到8月中旬末下旬初结束。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

“冬至”起“九”。每年冬至起第一个九天称“一九”,第二个、第三个九天称“二九”、“三九”,往下一直到“九九”八十一天。冬至是12月22日或23日,所以“三九”在一月中旬,是全年最冷的时段。民间有“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一说。

1、三伏

三伏天

“三伏”指的是夏季的初伏、中伏和末伏。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意思是就要“潜伏”一段时间。

此时人体为了顺应天时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境地,汗液增多,暑气逼人,常常导致人体阳气宣发太过而出现体内阳气匮乏的夏令体质特征,此时如果因为防暑降温而过度贪凉易致内寒过甚,以至于体内阳气更衰。这个时节气温最高,而且潮湿、闷热,暑热暑湿是我们防范的重点。

2、三九

三九天

中国自古就有“数九寒冬”的说法,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此时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蔽塞。在三九天用相应药物贴敷穴位,能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益肺,祛风散寒,起到通经活络止痛的功效。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