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代大运河的终点――通惠河大通闸

文章主题:人文地理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7-29 18:57:34

北京通州五闸中的头闸,即大通闸,由于它是通惠河的起点,所以自有它的重要地位。

大通闸始建于明代,明嘉靖七年(1528年),在庆丰、平津、普济、石坝等闸建起漕运公馆的同时,也在大通闸北岸建起督储馆一座,其建筑规格高于各闸坝公馆。计有头门3间,耳房10间,大厅5间,东西厢房6间,高云亭3间,厨房2间,还准备盖后堂及40间堆粮的库房。

通惠河大通闸

此外,大通闸上还建有大通桥一座。两边桥头岸上各有四柱三门三顶牌楼一座,而其他闸口的石桥上未见有此类装饰。

“十三仓”中的裕丰仓和万安东仓也在这里,人称其为“北运仓”。也有人说这里是“储济仓”。

清代,备有黑红棍的水文站也设在大通桥北头,凡有汛情便派人骑马向庆丰闸报警,庆丰闸人再骑马向平津上闸报警,这样一闸传一闸将汛情报下去。

治斛厅又名“大通桥公署”,也设在这里,检验漕粮入库。

治斛厅有前后两进大院和东西跨院。大院大厅为漕粮检验场所,跨院为官员住宅。民国后,治斛厅变成了民宅和养鸭户的鸭子房。大厅大院东跨院现已无存,仅留西跨院北房,现为砖厂南巷29号。

明代以后,大通闸成为通惠河漕船终点,米船到了这里,船回头,米入仓,故而此地没有漕运船夫,只有负责大通闸闸板启闭的闸夫和运粮入库的脚夫。

这一带当年很贫穷,做羊肠子的,养鸭子的,种菜园子的,做豆腐干的,晒大粪的,在北岸从西向东,在今天叫“砖厂胡同”的地方排列下去,直到当年被称作“小蓝靛厂”的西头。这个“西头”曾被当地人唤作“百子口”。

百子口是由摆渡口而讹了的地名。花一个小铜子儿便可由通惠河此岸到彼岸。摆渡口是二闸人白日“甩米”,夜间捞“水漂儿”(大米口袋)的地方。

摆渡口稍往东,地名叫“掖家坡”,地势高陡,漕船拉纤的行到这儿,都要弓着腰使劲向前走。北京人管这种费劲使力的姿势叫“掖着”,拉纤的驴儿也同样费劲。

当年酒局冯家那两位武艺胆量过人的姑奶奶,也常走这条道儿往朝阳门那边去送私酒,说是路过东便门角楼时,总有戴着黑帽子红疙瘩的狐仙从窗洞里往外瞧着她们,她们也不害怕。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