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中三元的意思与由来

文章主题:成语典故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2-11 21:27:20

我们常常把连续三次胜利叫做“连中三元”,那么,这一词语是怎么来的呢?

连中三元意思是一个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主要意思是一个人身兼解元、会元、状元。具体是全省第一,全国第一,皇帝心中第一。

“元”有第一、为首、头一名的含义,所以有元首、元月、元日、元帅、元凶等很多带“元”的词语。“三元”在中文中则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三个第一”;另一个是指上元、中元、下元三个节日,即上元为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中元为七月十五日、下元为十月十五日。当然,“连中三元”是接连中三个第一之意,不指三节。

连中三元

据考证,“连中三元”一语源于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制度。我国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经过长期演变和改革,逐步固定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的形式。乡试是由各省在省城主持的考试,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由礼部在京城主持,考中的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也称“殿元”。

若在乡试、会试、殿试三次考试均得第一,正好是解元、会元、状元“三元”得主,所以叫连中三元了。

相传,王曾是北宋名臣,相传其父见破旧经籍,必加整修,片言只字,不敢丢弃。一晚,孔子托梦给他:“你如此敬惜我的书,我让曾参投胎做你的儿子”。未几,夫人果有身孕,生下一儿,因取名为曾。二十出头的王曾在乡试中名列第一,即所谓“解元”。此后,被推荐进京,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再居榜首,称之为“会元”。接下来,还有一场由宋真宗亲自出题的殿试,题为《有教无类赋》。王曾交卷后,其中有“神龙异禀,犹嗜欲之可求;织草何知,尚薰莸而相假”等警句,甚得皇帝激赏,擢为第一名。这样,青年王曾便成为宋朝开国以来第一个集解元、会元、状元于一身的“三元”,攀登到了科考金字塔的塔尖上。

据统计,在科举制度实行的1300年中,连中三元的总共只有13人。他们是:唐朝的张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金朝的孟宗献;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商辂;清朝的钱棨和陈继昌。清代长洲人钱棨,在乾隆年间连获乡、会、殿试第一名,乾隆爱才,亲赋《三元诗》纪瑞致贺。“连中三元”一语由此传开。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